如何做具有更多更广受众的知识分享—关于「知识的诅咒」的一般化思考
如何做具有更多更广受众的知识分享—关于「知识的诅咒」的一般化思考

如何做具有更多更广受众的知识分享—关于「知识的诅咒」的一般化思考

这是一篇关于知识和经验分享的讨论。全文约 1400 字,阅读较为困难(笑),可能需要∞分钟。

「知识的诅咒」是一个在个人认知中普遍存在的概念,而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你就可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以下内容引自维基百科。

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来自于经济学家 Colin Camerer 等人发表在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的一篇论文,指的是“人一旦获得了某一知识或经验,就很难体会没有它的感觉了。”

对于知识共享领域,它可以体现为背景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的科普、分享、经验交流效率低下甚至无法沟通的情况。

举一个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的例子。

每个人应该都选过至少一门让人昏昏欲睡的课程。可是,能不能听得懂大学老师讲的课,可能要看老师的心情。当他想分享给你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听得懂。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当一个「理智的」知识共享者(以下简称为「作者」)想要分享知识时,他首先要确定受众的认知水平,然后根据认知水平对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新组织,以便受众理解。

但是,首先「理智的」作者并不多见,这体现在内容中专业术语的直接引用与背景介绍的缺失上;其次作者解构重组的知识内容并不一定是受众想要看到的内容。问题回到了信息交流的困境之上。


想要解决知识分享的难题,在最基本的指导层面上,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

  • 受众想要得到什么?
  •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对于不同的知识分享目标、受众,答案显然不同。受众的需求重要性在作者的表达内容之上(甲方爸爸的说法很常见,反过来就几乎木有了)。在明确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之后,才能够提出合乎情理的内容组织方案。比如:

  • 若以分享者的视角来描述,现在想要写一篇关于学术应用偏好的消费级移动电子终端的内容与应用构筑实例的分享,那么这个分享应该没什么人看(和这篇文章一样);
  • 如果想要写一篇关于学术型 iPad 的应用分享,那么这个分享可能会包含一些 GTD 应用推荐,一些云笔记本应用推荐,还可能有一些 PDF、电子书应用推荐,那么这个分享可能会对考研或研究生的疑问有所帮助;
  • 如果想要写一篇如何用 iPad 学习的答案,那么就要首先明确 iPad 能做什么,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然后才是管理时间的应用、记录网络资源的应用、记笔记的应用、绘图的应用、看书的应用,那么这个分享可能会对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有所帮助;
  • 如果想要写一篇如何用 iPad 学习高中知识的答案,那么这个分享可能会对正在上高中的孩子玩农药有所帮助()。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内容了解越少的人,所需提供的背景介绍越多。为了达到「更多更广受众的知识分享」的目标,在此提出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即「分步式分享」。

通过将复杂知识解构重组为具有阶梯化认知水平要求的内容合集(即将内容分享以类似于中学课程循序渐进的模式分为多段),引导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有兴趣的受众最终得到相同的分享内容。大部分的作者可能都得出过类似的结论,然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原因其一在于作者不一定有足够的耐心去做,其二在于受众也不一定有足够耐心看下去。

但是,作者的耐心可以通过来自于使命感的热情弥补,受众的耐心可以通过文章精彩程度激发的兴趣提升。怀着传播知识,提升群体效率与幸福度的使命感,用付出的时间和不断精进的行文水平优化信息传递效率,最终总会得到一个与付出相匹配的结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