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就是属于我的答案的话…
如果这就是属于我的答案的话…

如果这就是属于我的答案的话…

如果不去仔细回忆,我都快不知道自己读书的前四年是怎么过来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导致的近乎于“惨剧”的过程。也许身边每个人都经历过,但是我可能经历了更为极端的情况。 面对着质疑自己的女友,不清楚个人情况的导师(现在想来导师对我已经是好到令人非常感动了…事实如此),不熟悉的环境,最终加上自我迷茫,精神不稳定和多病的身体… 直到第五年,自己终于知道想要正常过下去就没有退路了…拼了小命做了一年实验… 我终于找回了这种纯粹的意义。 为了喜爱的事情努力,不考虑文凭,不考虑家庭,不考虑心爱之人,只为了做成手头的事而努力…为了这样的理想化而燃尽才是我最期望的归宿… 毕竟理想主义的人怀着梦想,绝大部分都被现实拍死了嘛(笑),但是没什么可后悔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215302/answer/858142283 1.1.如果拿不到学位、基金,不继续做科研,你的退路是什么?你能接受怎样的底线? 你的父母、家庭能否在你不往家寄一分钱的情况下自给自足? 1.2.高中毕业后,似乎就会发现这世界并非像试卷一样从0-100单一纬度;除了努力还有天赋、运气、某院士的一句提点…… 所以想一想你能接受的底线 2.读博后一半人会轻度抑郁;退学、没有学位证届届都有;跳楼也偶有发生; 反而对学位证无所谓的同学做的风生水起,大不了,回家接老爸的小工厂。 想想你为什么读博? 是对科学的热爱? 还是看别人读了跟着凑热闹? 是想提高收入? 还是不想面对社会找工作? “抱最大希望,尽最大努力,做最坏打算” 当然,我也可以讲赵国屏院士40岁还在读博;薛其坤院士考了三次研究生才考上;柴继杰从造纸厂工人到清华教授的传奇; 《道德经》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而《圣经·马太福音》却说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相信哪种观点,就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好。 适合与不适合,在于自己的判断;
视野,思维和包容的心,而不是文凭,文章和未来的工作,是我获得的最大收获。 拿下文凭,只是为了给老师,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而属于我的,只是这个沉淀下来,获得属于自我的观念与思维变化的过程。 人活一生不过数十载,如果在父母有条件支持的时候不能做最爱的事,那就辜负了他们的投入…我只要在明天成为更好的我,这就足矣… 至于最后做什么…就算是结果最差,做个补课的老师,回家陪伴父母,我也能做的下去…为了追梦,我不后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